找到相关内容560篇,用时4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龟川教信:华严学(四)

    成为因有力不待缘,因无力待缘,因有力待缘三句。而且此三句,不但只止于缘起现前诸法生为规定,并且也必须容纳以缘成无性作为法之本来。即以生之形式作为积极的整理时不限止于此三句,更要完全否定了生之形式,...失去其连系,果则不可能生。因此,依于「果俱有」,可以看出因果同时之关系;依于「恒随转」,则可想到因果异时之关系。然而其种子之因,非如无为法之没有生灭,而以有「恒随转」不休之性质,显示为「刹那灭」。「...

    龟川教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2741611.html
  • 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

    ,舍识用根不可;同时亦令知妄心虽破,非同断灭,仍有大定可修,有佛道可证。   三摩提译名正定。“大佛顶”,是正定所依的理体,“首楞严王”,是称所修的妙行。以其称修,全修契性,性修不二,能出生...横遍计,妄生取舍,就号性颠倒。是以正遍知,颠倒,包括汝阿难内在的身心,以及外面的世界,皆是此真精妙心中,所幻现的物象。汝等错认此唯心所现的身心与世界,为实我实法,已经是妄想执著,认悟中迷了,若再执...

    悟实和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5441785.html
  • 朱子对佛教“观心”“识心”之说的理解

    与自我执取。 这个识当然是染污的妄识,亦即阿赖耶识。以“三自性”而言,识的这种分别与执取,即是遍计所执;若能了知外境皆依阿赖耶识之遍计执所(依他),则可由向外追逐转而向内解消遍计执性,以此...念尽除却。一念断即死,别处受生。(《大正藏》第四八册,页338)  又:  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?无者,离二相诸尘劳。真如是念之体,念是真如之用。念,虽即见闻觉知 ,不染万境而常自在。(《大正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142047.html
  • 《新唯识论》研究

    遂通”的思想发挥其抹灭“遍计”与“圆成”之分际的学说。若将修行拟为登山,则唯识家关心的是攀登的过程以及沿途领略的风光,而脱胎于北朝地论师[46]的华严家仅注重在山顶上所见的景致,此为阿赖耶缘起与...是性智的发用,而卒别于智者,因为性智作用,依官能而发现,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。易言之,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为官能作用,迷以逐物,而妄见有外,由此成习。而习之既成,潜伏不测之渊,常乘机现,益以障碍性用...

    陈强(博士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242048.html
  • 印顺著:中国禅宗史(七)

    无者,离二相诸尘劳。真如是念之体,念是真如之用。念,虽即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而常自在。   “念”,是名词。“无念”,不是没有念;没有的,是“二相诸尘劳”。念是真如的作用,是从“”而的。念是众生“本性”的作用不着,是“念念相续,无有断绝”的,断绝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5942122.html
  • 20世纪天台佛教研究

    的关系。既调和了传统哲学与佛教哲学概念上的差异,又综合了民族思维主式与印度思维方式上的不一,实现了多层次、多方位的圆融统一。  有人指出天台戒学是“会修,会修”的妙戒,其戒律四科皆显示出不同...哲学,又出版了《智顗评传》。王志远专攻宋代天台佛学,出版了《宋初天台佛学窥豹》一书。此书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本天台佛教的专著,因此有开拓和填补空白的意义。学者曾其海撰写过介绍天台宗的专著数本,张风雷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3242361.html
  • 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

    同样也吸取了“牛乳五味”的譬喻,同时又参照《华严经?品》的“日照譬”、《法华经?信解品》的“领付家业譬”以及《法华经?方便品》和《无量义经》中的经文,加以综合改造,作出了自己的“五时”教判。其所谓“...林立,论锋四,辩声不绝。南北朝时期佛学内部的论辩之风之所以遍于大江南北,固与当时玄学的流行有关,然究其内因,则是佛学内部分歧严重的表现。当时佛学界的一批有识之士,在《法华》、《华严》、《涅槃》等经判...

    张风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4942382.html
  • 天台佛学评议

    学术讨论深化了。在隋唐时代,略可与“具”哲学相抗衡的,则是华严的“”学说,但其内容包含了已为智顗批评过的依持说或缘起说。法藏的理事关系说似乎带有一念三千的痕迹,但实际上是对一念三千的倒退。  ...事实上作为天台佛教的支派长期传承下来。  中唐时,智顗五传弟子湛然担负了“中兴”的重任。湛然为了摆脱当时天台宗的困境,在理论上作出新的尝试。他特别针对华严宗只承认“有情有佛性”之说,在《金刚鈚》等...

    潘桂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5042384.html
  • 知礼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研究(五)

    《续》本作“及”,此据《大》本订正)本性”;及(即)前科中“三宝十号”[12],亦涉于小(小乘教)。今约跨节,取意而谈,五时示现身相名号、说法度人、乃至闻者一念微解,一一皆是全修,当处无非本性佛法...特别阐述“具十界”,明其因地九法界与果地佛法界“互具互融”的关系,并进一步建立“法性之理体,自尔具三千之诸法为理具,依缘造为事造”,依理具之三千而有事造之三千,而深论理具与事造两重三千,同居一念的...

    吴聪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942744.html
  • 《金刚经赞》研究——兼论《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》(九)

    问曰:经言持心如虚空,那更有妙神在?答曰:经道持心如虚空者,祗是持心令不生故,言如虚空,非即是空,经言如虚空也。……实际即是法性,空识即是妙神,故知实际中含有妙神也。《华严经·品》作十种譬喻,明...本自知,不藉缘生,不因境,知之一字众妙之门。……然此两家皆“会相归”,故同一宗。212  这里指的是“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”的禅法,“一念不生”即离诸分别执著,有相无相,是善是恶,一概不执;然内心是...

    达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1242758.html